|
MI理论专家沈致隆 |
沈致隆,物理化学教授、艺术教育家,网上人称“中国多元智能第一人”,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,1984-1986在英国利物浦大学化学系进修,曾任北京工商大学化学系主任,2001年以来先后任国家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,中国人民大学、北京理工大学、山东大学、大连理工大学等9所高校特聘教授或兼职教授。1997年、2006年两次应加德纳邀请赴美国哈佛大学、伊利诺伊大学访问、讲学。1994年以来在国内24省(市、区)的北京大学、南京大学等百所高校讲学400多场,师生听众超过20万人次。近10年内出版、翻译、主编专著和译著《亲历哈佛》《音乐文化与音乐人生》《多元智能》《多元智能在全球》等10多部,350万字。现兼任大连诺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MI教育学术顾问,并参与实践监督指导。
专家寄语:
以艺术为手段开发儿童多元智能的重要意义 ——沈致隆
在童年阶段,许多孩子的潜能尚未变为显能,而这个阶段正是有效开发他们潜能的阶段。在这个关键时期训练孩子的大脑,才会事半功倍。一旦错过这个阶段,孩子今后可能永远达不到他们可以也应该达到的智力水平。 为什么要通过参加艺术活动,开发孩子的潜能呢?1983年诞生后至今已经风靡世界四大洲的多元智能理论,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。该理论的创建者、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的学术传承、研究思路、研究方法,与他的艺术爱好、艺术人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。在他创建多元智能理论及其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,艺术教育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,成为“零点项目”和“艺术推进项目”的主要研究内容。另外,在人类与生俱来来拥有的八个半智能中,有六个半智能,即音乐智能、身体运动智能、空间智能、语言智能、人际智能、自我认知智能、存在智能,都与艺术活动有直接的关系。而其余两个智能,数学逻辑智能,博物学家智能,也与艺术活动有间接关系。数学智能的运用,也能体现出美的规律,比如自然律中蕴含的审美要素,一种证明方法比另一种更优雅从容等等。加德纳认为这些智能的每一种,都能导向艺术思维,一种智能的运用能否导致合乎美学的结果,取决于不同的人或者文化环境,可见智能本身与艺术的紧密联系。 智能与艺术和艺术教育的关系,成为用艺术手段开发多元智能的理论根据,因此,用艺术手段开发与艺术有着紧密联系的多元智能不仅顺理成章,甚至是十分必要的途径。儿童参加艺术活动,接受艺术教育,对于他大脑的发育、智力的增强乃至一生的事业,都有显著的正面作用和难以估量的重要意义。 在多元智能理论之父加德纳教授亲自主编的《多元智能在全球》一书中,几十位作者介绍了14个国家应用多元智能理论于教育的做法和经验,对于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和幼儿园的教育,有很好的启示作用。我在审校由北京某名牌大学四位研究生译者翻译的这本40多万字巨著时,发现其中一位不但翻译态度认真,而且基本没有错误,绝大多数句子都经得起推敲,译文比较规范,基本符合原文意思,80%以上的句子不需要我做任何改动。不仅如此,译者对于某些比较难译的词汇和词组,不是照搬词典,而是根据上下文认真思考,想出符合中国人阅读习惯的译法,有相当的创造性,其译文水平,远在其他三位译者之上,是未来翻译家的好材料。 今年接到加德纳另一本书《重构真、善、美》的翻译任务时,我立刻想到请这位高明的研究生做助手。费了一番周折找到她之后,我大吃了一惊。原来她是那四位译者中学历最低的一个,当时仅仅是攻读硕士学位的一年级学生。而其他三位比她翻译水平低很多,有的甚至译文达不到最低及格标准的译者,竟然都比她年级高,甚至是博士研究生!这4人都在同一所学校读书,所学专业都是教育,为什么英翻汉的水平相差如此悬殊?原来这位学生自幼热爱艺术,学过几年钢琴,而且学过绘画,最难得的是,她学习艺术没有功利目的,没有参加过任何考级,更不是为了升学加分,但“无心插柳柳成荫”,由于从小开始的艺术学习,对于她的心理发展和多元智能开发起到的特殊作用,她不但以高分顺利从遥远的西南考到北京的名牌大学,学习学前教育专业,而且艺术修养为她的硕士论文《5-6岁儿童自发性歌唱行为的研究》也增色不少。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,她将攻读学前教育专业的博士学位,我相信,她从小没有任何功利目的接受的艺术教育,参加的艺术活动,必将在她今后的事业和生活中,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。 |
|
|
|
|